- 相關推薦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論文
從語文教學來看,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屬于學科滲透的一種方式。可是,由于語文這門學科的特殊性,筆者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僅僅局限于課堂,還應積極主動地配合班主任及學校政教的工作。
首先是課堂學習心理方面,這主要是從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來考慮的,它主要包括課堂氣氛的營造、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等。
為了調(diào)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筆者較為注重創(chuàng)建民主、平等、友善的師生關系,及時肯定和表揚回答問題正確的學生,熱情啟發(fā)和耐心等待暫時回答不出問題的學生,從愛護的角度指正回答錯誤的學生,盡可能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同時,教師犯了錯也應及時承認,不能搞“權(quán)威”,要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是被尊重和期待的,從而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為此,筆者經(jīng)常采取以下兩種措施:一是盡量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感受到被教師重視的愉悅,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精神;二是教師帶著感情上課,用生動的語言和表情等把自己的情感傳達給學生,將學生潛在的感情挖掘出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在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學作品蘊含著積極向上的正面因素,如為人處世的方式、生命的意義、做人的道理等。因此,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學生心理素質(zhì)的內(nèi)容,并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對班主任和學校政教工作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根據(jù)筆者多年的從教經(jīng)驗,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有明顯的年級特征。如初一學生在人際關系和適應環(huán)境等方面存在較多問題,初二學生在處理問題時容易出現(xiàn)過激的行為,初三學生在考試、分數(shù)、名次等方面容易出現(xiàn)心理失衡的現(xiàn)象。而科任教師對學生直接講道理,效果往往不理想。因而,筆者經(jīng)常借助課本中的一些正面事例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使學生自我領悟、自我認識,進而自我改正。
學生進入初二后,自身的不足日益顯現(xiàn),成績上的差距逐漸拉大,分數(shù)、名次在學生心目中的分量越來越重。部分學生難以進行正確的自我定位,他們渴望成功,卻往往失敗,容易產(chǎn)生挫折感及心理失衡。筆者向?qū)W生推薦了余秋雨的散文《為自己減刑》,讓學生明白,不要把競爭對手當作自己的監(jiān)獄,不要把別人的每項成果當成自己無法忍受的酷刑,只有打開心靈的枷鎖,才能清醒地認識自我,才能自由、快樂地學習和生活。
學生到了初三,分數(shù)、名次、父母的期望、學校的嚴格管理等方面的壓力明顯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也達到了頂峰。在整個學年中,有將近半個學期是在復習學過的知識,因而學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初三學生既有沉重的精神壓力,又要面對枯燥乏味的學習內(nèi)容和技能訓練,所以心理狀態(tài)特別不穩(wěn)定,如何緩解心理壓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向?qū)W生介紹了余秋雨的散文《蘇東坡突圍》,向?qū)W生講述了才大志高的蘇東坡為何屢遭迫害卻依舊能豁達長壽,寫出驚世之作的故事,帶給了學生一些有益的啟示。
教師由于受到條件的限制,不能像班主任那樣對學生進行全面細致的了解,直接做思想工作的機會較少,所以充分利用教學環(huán)境,結(jié)合教材中的一些積極因素,從另一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種有效的心理輔導方式。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較新的學問,它的內(nèi)涵豐富,需要教師長期探索與實踐,逐漸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路子,開創(chuàng)出新的教學局面。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論文】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論文05-11
多元智能教育在幼兒教學中的滲透論文12-02
地理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的實踐與探索論文11-16
如何在農(nóng)村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論文06-26
談心理健康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滲透03-27
淺談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策略論文11-17
學科教學中如何滲透心理健康教育05-28
環(huán)保教育于生物教學中的滲透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