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小草_国产91高跟丝袜_99精品视频99_三级真人片在线观看

藏族舞的歷史知識

時間:2024-09-29 23:08:14 民族舞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藏族舞的歷史知識

  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會意義及作用,包括運動、社交、求偶、祭祀、禮儀等。在人類文明起源前,舞蹈在儀式,禮儀,慶典和娛樂方面都十分重要。藏族民間自娛性舞蹈可分為“諧”和“卓”兩大類。后來增加了簡單的上肢動作、原地旋轉(zhuǎn)和隊形變換,成為一種男女交替、載歌載舞的勞動歌舞形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藏族舞的歷史知識,歡迎閱讀參考!

藏族舞的歷史知識

  藏族舞的歷史知識

  一.《果卓》流行地域廣闊

  不同地區(qū)的稱謂不同。薩迦地區(qū)稱之為“索”,工布地區(qū)稱之為“波”“波強”,藏北牧區(qū)稱為“卓”或“鍋莊”。《果卓》是古代人們圍篝火、鍋臺而舞的圓圈形自娛性歌舞,其中包括“擬獸”、表示愛情等舞蹈語匯。農(nóng)、牧區(qū)舞蹈風格不同,各有特色。舞時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輪流伴唱共舞,不時加入呼號,這是《果諧》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鮮明特點。動作以身前擺手、轉(zhuǎn)胯、蹲步和轉(zhuǎn)身等為主,活潑而熱烈。

  二.《堆諧》最早流傳于雅魯藏布江流域

  地勢高聳的日喀則以西至阿里整個地區(qū)的圓圈舞,后來逐漸盛行于拉薩。這是最早出現(xiàn)的由六弦琴樂器伴奏的舞蹈!抖阎C》后來逐漸演變成了在小型樂隊伴奏下的、以踢踏步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而傳統(tǒng)的《堆諧》,則在舞時以男女體前或體后交叉拉手區(qū)別于其他圓圈舞形式。這與羌族的《灑朗》和古格王朝宮堡遺址壁畫中的舞蹈形式相同?梢姽10世紀時已有《堆諧》舞蹈存在。

  三.《諧》也稱為《弦子》

  因由男舞者邊領(lǐng)舞邊以弦樂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藏語稱之為“葉”或“康諧”,流行于西藏自治區(qū)的昌都及青海、甘肅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區(qū)的《弦子》最為著名。各藏族地區(qū)的《弦子》形式相同,動作緩慢舒展,細膩流暢。

  《卓諧》和《熱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兩種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卓》以表演各類圓圈“鼓舞”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擬獸舞”為素材,加工整理后所形成的表演舞蹈。在《卓》的整個舞蹈中以歌時不舞,舞時不歌為特點,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

  四.拉薩、山南等其他地區(qū)的《卓諧》

  拉薩、山南等其他地區(qū)的《卓諧》的鼓面小,側(cè)系腰間,無長木柄。這種“鼓舞”形式歷史悠久,早在唐代,各寺廟壁畫中就有《卓諧》的形象,在桑耶寺金成公主殿壁畫《桑耶寺落成慶典圖》中,也可見到它的風采和“卓本”的姿容。

  五.《熱巴》是一種包含“民間歌舞”

  鈴鼓舞”和有一定情節(jié)的“雜曲表演”的三位一體的表演形式,流傳在西藏自治區(qū)的昌都、工部地區(qū)和云南、四川省藏族聚居地區(qū),是過去流浪藝人以此賣藝為生的雜藝歌舞節(jié)目。而《熱巴卓》,則是一種由男女藝人共同表演的雙人“鈴鼓舞”,現(xiàn)在,人們所說的《熱巴卓》和《熱巴》,基本上都是特指其中的《鈴鼓舞》而言!垛徆奈琛肥恰蹲俊分蓄H具特色的一種“鼓舞”。

  除民間自娛性舞蹈外,從公元15世紀噶丹頗章王朝起,藏族開始有了專門在王宮表演的專業(yè)性歌舞。

  供藏族宮廷和上層貴族欣賞的《囊瑪》,在18世紀末,八世x賴時,融入了內(nèi)地樂曲和江南舞姿。舞蹈由慢速到快速兩部分組成。隨著時代的前進,《囊瑪》經(jīng)過增添和改編,現(xiàn)已成為表演舞蹈呈現(xiàn)在舞臺上。

  此外,《噶爾》是由被稱為“噶爾巴”的男性兒童表演的“樂舞”。多用于驅(qū)邪迎祥、歌頌政教等方面。從這種舞蹈的伴奏樂曲、樂器和舞姿、服飾上看,《噶爾》明顯地受到過中原和西域“樂舞”的影響。

  六.《卓諧》起源于古代祭祀

  上千年來,祭祀活動的延續(xù),使多種“鼓舞”世代相傳。從日喀則地區(qū)《大鼓舞》的領(lǐng)舞“卓本”的裝束上,即可尋找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動和游牧生活的痕跡。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被稱為“司馬卓”的日喀則地區(qū)司馬旺堆鄉(xiāng)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與其他地區(qū)的鼓差別顯著,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區(qū)鼓的兩倍,而且附有木制長柄,斜插于身后!蹲恐C》的表演共分為三段,在表演中穿插歌曲,由全體舞者演唱。此外,有大段技巧與隊形變化的“鼓舞”表演。所唱歌詞現(xiàn)在多以祝福吉祥如意、五谷豐登和生活幸福為主,祭祀成分逐漸減弱!洞蠊奈琛范嘣凇巴(jié)”等喜慶時表演。

  七.藏戲

  除以上介紹的民間舞蹈外,歷史悠久的“藏戲”中的舞蹈也值得一提。藏戲曲調(diào)高亢,舞蹈性強,節(jié)日劇目《朗薩姑娘》、《頓月頓珠》、《蘇吉尼瑪》、《卓瓦桑姆》等,深受民眾喜愛。在拉薩唐代所建大昭寺大經(jīng)堂的“寺廟落成慶典圖”壁畫上,就繪有一位頭戴白色面具、手持法器的戲人,正在邊作舞邊全神貫注地逗引著兩頭由人披獸皮裝扮的“牦牛”,一旁還有擊鼓作樂的伴奏者,其神態(tài)個個栩栩如生。這幅“寺廟落成慶典圖”上的“戲獸舞”形象,不但說明早在千余年前的西藏已有“戲獸”表演,而且經(jīng)歷各個時期延續(xù)至今的“白面藏戲”和它的唯一傳統(tǒng)劇目《西容仲孜》(藏語意為:西容縣斗牦牛)在唐代已是十分成熟的節(jié)目。圖為20世紀30年代,在廣場表演的《牦牛舞》。

  藏族舞的基本動作

  1、藏族舞的基本動作

  1.1、齊眉晃手

  規(guī)格及要領(lǐng):雙手下垂,動作時曲腕,屈肘,以腕帶動,兩手于胸前交替晃動。右手順時針劃圓,左手逆時針劃圓。此動作有大、中、小之分。小于腹前和胸前;中晃的高度于齊眉;大于前上方。

  1.2、晃蓋手

  規(guī)格及要領(lǐng):一手晃,另一手曲臂立腕,手心抹,經(jīng)上弧線從旁及里,形成上弧線的流動。單手的晃蓋亦常見多出現(xiàn)于腰旁,腹前。

  1.3、髖前劃手

  規(guī)格及要領(lǐng):雙手下垂,左右手先后在髖前從內(nèi)向外至旁劃圓。右手順時針,左手逆時針在平面上劃圓。髖前劃手和齊眉晃手屬規(guī)律性連接。

  1.4、前后擺手

  規(guī)格及要領(lǐng):兩手下垂于身旁,向前后45°擺動,手腕主動。

  1.5、橫向擺手

  規(guī)格及要領(lǐng):兩手下垂于身旁,多為單手的橫向擺動,手腕主動帶動小臂,大臂附隨。

  1.6、平面擺手

  規(guī)格及要領(lǐng):兩手下垂于身旁,單手起至旁,從外至里于胸前水平面擺動,手腕帶動,臂附隨。

  2、藏族舞是什么

  藏民族是個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同時也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長民族歷史孕育下的若干節(jié)日中,幾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為敬奉神靈和歡娛民眾、借以把節(jié)日歡樂氣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

  3、藏族舞的活動儀式

  望堆舉行"望果節(jié)"時,為籌備活動,人們較平日更早地開始忙碌。婦女們點燃場院的爐灶,開始了煮茶、搗奶……;男人們忙著支撐帳篷、布置鋪滿獸皮的觀禮座席、在場院南邊已壘起的高臺上插柳枝和青稞麥等。近中午時分,"望果節(jié)"的慶典會場終于布置就緒。在主人熱情的招呼下,受邀的外鄉(xiāng)賓客依次就座于嘉賓席,并接受主人獻上的青稞酒,按習俗用中指蘸酒揮彈三次,以表示對天地諸神的敬重。

  藏族舞的特點

  藏族是個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同時也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長民族歷史孕育下的若干節(jié)日中,幾乎找不到不以歌舞作為敬奉神靈和歡娛民眾、借以把節(jié)日歡樂氣氛推向最高潮的先例。后來增加了簡單的上肢動作、原地旋轉(zhuǎn)和隊形變換,成為一種男女交替、載歌載舞的勞動歌舞形式。這種勞動歌舞今天已被搬上舞臺,成為歷史上勞動藝術(shù)的紀念。

  藏族舞蹈是藏族民族舞蹈的總括名稱。藏族舞蹈文化源遠流長并與漢族舞蹈文化相互交流,也與周邊民族和國家的舞蹈文化相互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西藏高原地區(qū)的藏族文化。較常見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鍋莊、踢踏等。藏族的民間舞蹈種類繁多而各具特色。

  在藏族的民間節(jié)日中,希冀豐收與歡度“望果節(jié)”是辛勞了大半年后人們的最大期盼和喜悅。在藏語中“望果節(jié)”的“望”字,意為“田地”,“果”為“轉(zhuǎn)圓圈”,“望果節(jié)”的整個意思便是:圍繞豐收的田野歌舞。

  藏族舞的分類

  西藏地域遼闊,人口居住分散。由于各地區(qū)地理環(huán)境、生產(chǎn)方式、勞動對象不同,尤其是地理條件的差異和宗教文化的影響,城鎮(zhèn)和農(nóng)村、農(nóng)村和牧區(qū)、牧區(qū)和森林地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態(tài)和形體動作。就目前發(fā)掘和發(fā)現(xiàn)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后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區(qū)藏族民間舞和古典舞分布的現(xiàn)狀來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

  有頓足為節(jié),連臂踏歌,熱烈歡騰的農(nóng)村“果諧”(圓圈歌舞)。

  有踏步為節(jié),重腳下節(jié)奏點子變化,熱情歡快的“堆諧”(俗稱踢踏舞)。

  有以歌為主,歌舞結(jié)合,悠揚雅曲的“囊瑪”(內(nèi)庭歌舞)。

  有踏地為節(jié),“喳”、“頓”、“踏”相結(jié)合,頓挫有力的“達諧”(林區(qū)圈舞)。

  有注重情緒表現(xiàn),舞姿優(yōu)美豪放的農(nóng)牧區(qū)“果卓”(舊稱鍋莊舞)。

  有圓潤舒展,長袖翩翩,鈴聲震蕩,粗獷激揚,重技巧動作,表現(xiàn)狂熱情緒的“熱巴”鈴鼓舞。

  藏族舞的歷史

  1、“果諧”(圓圈歌舞)的舞蹈歷史

  “果諧”是流傳在西藏農(nóng)村的一種拉手成圈,分班唱和,此起彼伏,頓地為節(jié),載歌載舞的自娛性圓圈歌舞。常見于農(nóng)區(qū)的村頭、曠地、打麥場上。時逢佳節(jié),人們從白天唱到夜晚,從深夜跳到黎明!肮C”的興起和西藏的農(nóng)業(yè)發(fā)展相關(guān),它和秋收打場男女分班唱和的勞作形式及修房筑屋“打阿嘎”的勞動節(jié)奏有直接聯(lián)系。舞蹈動作多以2/4節(jié)奏變化,重拍起步,膝蓋到腳掌直向落地,頓地為節(jié),步法結(jié)實穩(wěn)扎,勞動氣息很強,男女在舞中還相互交替進行構(gòu)成競舞場面,長于抒發(fā)群體的熱烈歡騰情緒是其基本的風格特征。

  2、堆諧(城鎮(zhèn)踢踏舞)的舞蹈歷史

  “堆諧”(城鎮(zhèn)踢蹈舞),是指從拉孜到定日一帶的農(nóng)村歌舞,17紀中葉,五世達、賴在其規(guī)定的“雪頓節(jié)”上,后藏炯巴藏戲團在演出藏戲時,穿插表演了六弦琴伴奏,踏步為節(jié),重腳上節(jié)奏音響變化,歡快熱情的“堆”區(qū)民間舞,后通過藝人和舞蹈世家加工規(guī)范,城市化了的藏族踢踏舞。以拉薩、日喀則最為盛行。

  3、“果桌”--鍋莊舞的舞蹈歷史

  “果卓”--鍋莊舞,早期與西藏奴隸社會和盟誓活動相關(guān),后來逐步演變成為歌舞結(jié)合,載歌載舞的圓圈歌舞形式了。在古代,鍋莊多施于祭壇禮儀,宗教色彩很濃,跳時比較拘謹,神情端莊,“多垂頭、俯袖、束手而舞”。

  4、“羌姆”的的舞蹈歷史

  要說起藏傳佛教寺院舞蹈“羌姆”的來源,就必須追溯到藏傳佛教在西藏得以興起的經(jīng)過。在公元7世紀時,印度高僧蓮花生來到西藏宣傳當時流行于印度的佛教。然而,西藏當?shù)卦级嗌癯绨莸谋浇躺钊肴诵模瑢ν鈦碜诮滩扇∨懦、拒絕的態(tài)度。為了能在西藏推行佛教,印度高僧蓮花生采取了將印度佛教與西藏原始苯教相互結(jié)合的方法,既保留了佛教教義、對唯一最高主神如來的崇敬,又將笨教中的各種神靈收納為護法神,而符合了藏族對原始多神進行崇拜的心理,至使西藏地區(qū)在唐代誕生了藏傳佛教。

  藏族舞蹈的特點有哪些?

  “顫”、“開”、“順”、“左”、“繞”是各種類不同藏舞的共同特點,或稱為藏族舞蹈的五大元素,從而構(gòu)成了它區(qū)別于其他兄弟民族舞蹈的美學概念。

  藏族舞蹈中除上述共有的主要特點外,在舞蹈的動律上還普遍存在著最基本的“三步一變”、“后撤前踏”、“倒腳輾轉(zhuǎn)”、“四步回轉(zhuǎn)”的共同規(guī)律。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豐富,從腳部動作上可概括為“蹭”、“拖”、“踏”、“蹉”以及“點”、“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種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勢,可歸納成“拉”、“悠”、“甩”、“繞”、“推”、“升”、“揚”七種變化。

  藏舞中的技巧主要有:輾轉(zhuǎn)、刨腿轉(zhuǎn)、踢腿轉(zhuǎn)、果諧轉(zhuǎn)、跨腿轉(zhuǎn)、跳跨轉(zhuǎn)、推磨轉(zhuǎn)、蹲轉(zhuǎn)、跪轉(zhuǎn)、掖轉(zhuǎn)、正反轉(zhuǎn)、扭腰正反轉(zhuǎn)、擰身反跨轉(zhuǎn)、點步翻身、踏步翻身、點轉(zhuǎn)、平轉(zhuǎn)、小蹦子、死人蹦子、躺身大蹦子、平轉(zhuǎn)虎跳以及跨腿跳、吸腿跳、蓋腿跳、撩腿跳、蹭步跨腿跳、兔子跳、貓?zhí)鹊取?/p>

  藏族舞蹈的文化特征有哪些?

  1、在藏族傳統(tǒng)文化典籍“大小五明學”中,把舞蹈歸于“工巧明”(即工藝學),這就表明舞蹈藝術(shù)在理論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圍之內(nèi),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論依據(jù)的藝術(shù)形式之一。

  2、藏族人民都在他們的社會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一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備一定審美特征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并且順應自然規(guī)律和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結(jié)合民族所處地理環(huán)境、政治歷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風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藏民族地方特色風格的“藏舞”。

  3、藏族是一個宗教信仰非常普及的民族,以至于全民信教。觀看藏舞表演時,可以注意舞者雙手的動作,雙手在藏族舞蹈中尤為重要。從對雙手的基本要求看,除靈活多變外,手勢還要如同“蓮花印”,即雙手要像盛開的蓮花瓣,要有層次地旋轉(zhuǎn),在旋轉(zhuǎn)中產(chǎn)生優(yōu)美的想象,這充分展現(xiàn)了藏族人民對宗教的虔誠和信仰。這種舞蹈姿態(tài)所反映出來的心理愿望既符合舞蹈藝術(shù)的基本要求,又體現(xiàn)了先人們講究勻稱的美學文化思想。

  藏族舞歷史淵源及風俗習慣

  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由于地域與人文的不同都有自己的特色及傳統(tǒng)節(jié)日。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人文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經(jīng)過千百年的傳承與延續(xù)經(jīng)久不衰。而藏族文化主要的表現(xiàn)也是藏族節(jié)日,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藏族的節(jié)日,習俗及歷史淵源。

  藏族民俗節(jié)日

  藏歷年

  藏歷年的確定,是與藏歷的使用有密切的關(guān)系的,藏歷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農(nóng)歷丁卯年開始的。從此,藏歷的用法便沿襲下來。

  藏歷年是藏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每年藏歷正月一日開始,三至五天不等.藏歷十二月初,人們便開始準備年貨,家家戶戶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種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戶陸續(xù)用酥油和白面炸油子馃,油馃子的種類很多,有耳朵狀的“古過”,有長形的“那夏”,有圓形的、“布魯”等等。接近年關(guān),每家都要準備一個畫有彩圖的長方體竹素琪瑪五谷斗,斗內(nèi)裝滿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麥粒、人參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棵穗、雞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并準備一個彩色酥油塑的羊頭。這一切都具有喜慶豐收,預祝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人畜興旺的含意。除夕前兩天屋內(nèi)外進行大掃除,擺新卡墊,貼新年畫。

  二十九晚飯前在灶房正中墻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門上用石灰粉畫上象征永恒吉祥的“”字符號,表示人壽糧豐,歲歲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擺好各種食品,為了使節(jié)日期間有充足、豐富的食品,在這天晚上,全家人還忙碌到深夜。這天晚飯,各家要吃面團突巴。在面團突巴中特意制作幾個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夾心不同的面團,每一種夾心都有一種說法,石子預示心腸硬,木炭預示心黑,辣椒預示嘴如刀,羊毛說明心腸軟。吃到這些夾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除夕之興。這是一種飲食娛樂活動,無論誰吃到什么,都必須即席吐出,這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增添了節(jié)日的喜慶歡樂氣氛。

  到初一這天,將青苗,油馃子、羊頭、五谷斗等擺于佛龕茶幾上,預祝新的一年人壽糧豐。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婦便從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喚醒全家人,按輩排位坐定,長輩端來五谷斗每人先抓幾粒,向天拋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點送進嘴里。此后長輩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后輩回賀“扎西德勒彭松措”。儀式完畢后,便吃麥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參果,接著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掃地,不準說不吉利的話,互不走訪做客。

  藏族名言

  1、奶頭子大的乳牛,是有奶擠的好牛;有根據(jù)的話兒,是受聽的好話。——藏族

  2、真話好說,謊話難編!刈

  3、雄獅要雪山來保,猛虎要森林來護。——藏族

  4、一個博學者的思考,不如三個普通人的商討!刈

  5、人間有裝水的瓦罐,世上無鎖話的木枷!刈

  6、黃金的嘴巴,利斧的心腸!刈

  7、話好聽好鈴,心彎曲如鞍!刈

  8、庸俗的人很容易高興,高興之后又容易煩惱;又淺又短的小溪流,滿溢與干涸只不過是轉(zhuǎn)瞬間。——藏族

  9、虛偽的迎合是友誼的毒劑,誠懇的批評是友愛的厚禮!刈

  10、猛像在它戰(zhàn)斗時才知道,好人在他的言行中才知道。——藏族

  11、謀略的重要作用就在于使主體能從!刈

  12、辦事只起動動嘴,就像皮繩套流水。——藏族

  13、貪食的豬只圖眼前舒適而不顧今后!刈

  14、書要簡潔方為妙!刈

  15、吃多味不美,話多不值錢!刈

  16、因其小,失其大!刈

  17、如果泉水自己不會枯干,泥土不能塞住它!刈

  18、閑散如酸醋,會軟化精神的鈣質(zhì);勤奮像火炬,能燃起智慧的火焰!刈

  19、學好數(shù)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刈

  20、老年的計謀,年輕人的干勁。——藏族

  21、小鳥翅膀軟,總想攀硬枝!刈

  22、公眾的議論,是量人的鐵尺;誰好誰壞,不會相差很遠!刈

  23、閃電的光亮雖強,只是瞬間的存在;星星的光亮雖弱,卻是整夜長明!刈

  24、在激流中行船,稍一松槳就會退之。——藏族

  25、消化,是吃東西的標準;能力,是干工作的尺度!刈

  26、沒有木頭,支不起賬房;沒有鄰居,過不好日子!刈

  27、水源濁,河水難清!刈

  28、失去良心的人,像泥神一樣,空有一副架子了!刈

  29、膚淺的人容易為一點小捷而狂喜,但也最容易剎那間灰心喪氣。——藏族

  30、有本事能玩獅子腦袋,有膽量能摸!刈

  31、熱壺里斟出來的酒是熱的,真心里!刈

  32、路靠人走,地靠人種!刈

  33、關(guān)了大門做皇帝,自家看自家的戲!刈

  34、烏鴉吃死羊,先要哭一場!刈

  35、爭問題肚量要寬,拉烈馬韁繩要長!刈

  36、合心的喜鵲能捉鹿,眾人做事不會!刈

  37、提防烏鴉扮金雞。——藏族

  38、樹靠根,人靠心。——藏族

  39、買馬要看口齒,交朋友要摸摸心底。——藏族

  40、蜂背雖花不稱虎,蝸雖有角不是牛。——藏族

  41、害膽病的人,連海螺也看成黃色的!刈

  42、益友百人少,損友一人多!刈

  43、獅從皮不賤!刈

  44、說出口的話是藥,悶在心里的事是病!刈

  45、當人們放蕩無羈的時候,衰敗的命運就要臨頭了;當公牛發(fā)瘋斗毆的時候,被騙的日子也就不遠了!刈

  46、滑頭的人會丟掉帽子!刈

  47、駱駝的頸項就是再長,也夠不到山那邊的草;兔子的前腿就是再短,一樣能夠一蹦八根壟。——藏族

  48、殺牛吃肉,不如留著擠奶。——藏族

  49、最好的走馬,都是騎出來的;最有才干的人,都是磨煉出來的!刈

  50、雄鹿在山頂,能夠遠遠望;雌鵝在巢里,單想所孵蛋!刈

  藏族禮儀

  1.飲食習慣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農(nóng)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團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磚茶的茶葉倒入1米長的木質(zhì)長筒內(nèi),加上鹽巴和酥油,用長軸上下沖擊,使其各種成分均勻融合而成。

  藏族同胞寧可三月無肉,不可一天無酥油茶。青稞酒是用當?shù)爻霎a(chǎn)的青稞釀制而成的一種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歡,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愛吃風干的牛羊肉

  2.服飾特色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nèi)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肮_”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藏族廣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肅、云南等地,服飾多姿多彩、男裝雄健豪放;女裝典雅瀟灑,尤以珠寶金玉做為佩飾,形成高原婦女特有的風格。

  3.民族禁忌

  接待客人時,無論是行走還是言談,總是讓客人或長者為先,并使用敬語,如在名字后面加個:"拉"字,以示尊敬和親切,忌諱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帶笑容、室內(nèi)就座,要盤腿端坐,不能雙腿伸直,腳底朝人,不能東張西望。接受禮品,要雙手去接。贈送禮品,要躬腰雙手高舉過頭。

  敬茶,酒,煙時,要雙手奉上,手指不能放進碗口。藏族人絕對禁吃驢肉,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qū)也不吃魚肉。吃飯時要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出響。喝酥油茶時,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雙手捧到面前時,才能接過來喝。禁忌在別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shè)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經(jīng)筒,經(jīng)輪得逆轉(zhuǎn)。忌諱別人用手觸摸頭頂。

  4.民族禮儀

  藏族在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谷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一口,然后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飲用。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

  5.吃飯時

  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表示吉祥。

  藏族日常社交禮儀 藏族非常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平輩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禮方式。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這時的鞠躬只表示一種禮貌。在有些地區(qū),合掌與鞠躬同時并用。合掌要過頭,表示尊敬。這種致禮方式多用于見到活佛或尊貴的人。

  接待客人時,無論是行走還是言談,總是讓客人或長者為先,接受禮品,要雙手去接。贈送禮品,尤其對長輩、活佛和尊貴的客人要躬腰雙手高舉過頭。敬茶,酒,煙時,要雙手奉上。

  家中釀了好酒,頭道酒敬獻神靈后,首先由老人品嘗。每年收割新糧食,嘗新也是老人們的"專利"。日常家庭就餐,由主婦掌勺分發(fā)食物時,首先是為長者盛,然后全家一同進餐,其樂融融。藏族人十分好客,待客熱情周道,若有賓朋登門,定會傾其所有,拿出好酒好茶好菜盛情款待。

  敬獻哈達是藏族最常見的禮節(jié)之一。獻受哈達的禮儀在過去有嚴格的規(guī)矩。俗人向僧人、低級僧侶向高級喇嘛獻哈達,要俯首躬身,雙手捧哈達過肩過頭,恭恭敬敬地獻上,有時只能將哈達獻于對方座前或腳下,對方通并不回贈哈達;給佛像、活佛獻哈達,難以靠近親獻時,也可拋獻或由別人轉(zhuǎn)獻。上級給下級、長輩給晚輩、僧侶給俗人、高級喇嘛給低級僧侶贈哈達時,則常將哈達直接套掛在對方脖子上。同輩平級間獻哈達,雙方將身體微微前傾,平等地以雙手捧獻、接納,接受者將哈達順手繞過頭頂掛在自己頸上,往往還當場回獻一條哈達,以重禮尚往來。喜慶的日子,主人接受哈達后,往往順手將哈達回敬給對方。

  藏族人朝覲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謁長者,都要磕頭。磕長頭,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動的寺廟中進行。兩手合掌高舉過頭,自頂、自額、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雙手五體投地,如此反復進行?亩填^,合掌連拱三次,然后拱腰下跪,用頭輕輕磕地。拜見長者,要磕短頭,表示尊敬祝福。

【藏族舞的歷史知識】相關(guān)文章:

怎樣跳好藏族舞10-13

藏族舞種類有哪些09-07

藏族舞的基本動作解析07-05

藏族舞的特點有什么05-23

藏族舞有哪些特點09-03

藏族舞基本動作分解05-12

藏族舞的特點是什么08-11

藏族舞有什么基本動作05-11

藏族踢踏舞的特色及推廣05-14

藏族民族舞的動作分解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