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的規(guī)律與途徑
摘 要:隨著當代經(jīng)濟全球化的趨勢,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科學技術發(fā)展迅速,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要求越來越高。本文從研究引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基本規(guī)律入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引導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方法與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責任感 方法 途徑
社會責任感是一種道德情感,是一個人對國家、集體以及他人所承擔的道德責任,是知、情、行的統(tǒng)一,是人的內在精神價值和外部行為規(guī)范的有機結合。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不僅關系個體理想信念的實踐,更與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息息相關。
一、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xiàn)狀
在經(jīng)濟全球化、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科學技術發(fā)展迅速的時代背景下,當代大學生在社會責任感方面呈現(xiàn)出“認同與困惑并存,關心與淡漠相容,進取與彷徨交錯”的雙重面相。一方面,當代大學生思想開放活躍,價值觀念多元,主體意識強烈,行為自主務實,具備較強的對社會責任感的判斷、選擇和實踐能力。現(xiàn)代社會民主自由的價值理念和高度發(fā)達的科學技術,更為其關注公共領域、社會問題提供了精神內核和物質基礎。另一方面,當代大學生理想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有所弱化,意志品質比較脆弱,部分大學生一定程度地存在“責任模糊、置責不理、畏難避責、有責不擔、背責而行”等問題,不能明確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不能把它升華為一種自覺的內心信念,也就無法形成強烈的責任感。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與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精力旺盛,情感充沛,文化水平高,學習能力強,易于接受先進思想,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和適應性,這為責任感教育的深入開展提供了有利的主體性基礎。由此看來,大學生責任感教育勢在必行,并且可以有所作為。
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的基本規(guī)律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不是一個自發(fā)的過程,必須通過引導和教育才能實現(xiàn)。大學生責任感教育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戰(zhàn)略性、系統(tǒng)性、基礎性工程,作為其主陣地,高校應該積極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使他們牢固樹立起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切實履行對社會、對民族、對人類的責任要求,順利實現(xiàn)從“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
1.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堅持遞進性引導
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首先要堅持引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原則。責任感培養(yǎng)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發(fā)揮能動性,尊重青年意愿,照顧青年特點,切合青年實際,促使大學生責任感從他律階段向自律階段轉變。其次,要堅持內容、目標取向上的遞進性原則。責任感培養(yǎng)需要體現(xiàn)以認識為先導,由淺及深、由感性到理性的遞進性、層次性特點。因此,要強化大學生“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眼前做起”的意識與行動,鼓勵大學生明確責任要求豐富道德體驗反省責任表現(xiàn),不斷提高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實踐、自我負責的能力。
2.堅持理論引導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育,一要曉之以理,以多途徑的教育促進責任認知。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資源優(yōu)勢,促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機銜接,拓寬教育平臺,創(chuàng)新教育形式,讓大學生在思考、實踐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責任感。二要動之以情,以全方位的自我感受增進責任情感。要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質教育,讓高雅活潑、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占領大學生的精神陣地;要積極組織開誠布公、互助互愛的集體生活,使大學生逐步產生溫暖感、歸屬感,從而自覺自愿地接受集體的價值規(guī)范,逐步改變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崇尚負責,敢于負責,學會負責,善于負責。三要導之以行,以寬口徑的平臺引導責任實踐。要讓大學生在學校中承擔各種責任,感受到自我與他人、集體的真實存在,使他們獲得直接而深刻的責任體驗,從而更客觀地判斷、選擇、承擔其所應承擔的諸種責任;要積極引導大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深入基層,感受到與自然環(huán)境、人民群眾、國家社會的息息相關,從而認清社會發(fā)展形勢,堅定理想信念,提高綜合素質,牢固樹立、勇敢擔當起時代先鋒的社會責任感。
三、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的有效途徑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教育,是促進當代青年健康成才的客觀需要。作為教育者應堅持以人為本,從問題開始,從現(xiàn)狀出發(fā),從規(guī)律著手,引導學生牢固樹立、勇于擔當、創(chuàng)新實踐社會責任感,實現(xiàn)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
1.引導大學生對責任的認知
首先是生命責任教育。近年來,大學生自殺事件時有發(fā)生,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生命的價值是少數(shù)大學生輕易放棄生命的重要原因。生命是一種責任,人只有珍愛自己的生命,才能承擔起其他的人生責任。珍愛生命的責任意識教育就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
其次是行為責任教育,F(xiàn)在許多大學生行為責任意識淡薄,表現(xiàn)在行為前很少思考責任問題,選擇行為時不計后果,存在僥幸心理。大學階段是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要養(yǎng)成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態(tài)度,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人生價值。
再次是成才責任教育。當前,部分大學生缺乏遠大的理想,成才意識中的功利性很強,他們對職業(yè)的充分關注成了成才的動力。大學生擔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只有樹立自我成才的責任意識,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最后是回饋責任教育。一個人只有出于社會責任,并履行社會責任,對社會和人民做出貢獻時,才能實現(xiàn)其價值。感恩教育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更好地審視自己,用行動來回報父母、報效國家。
2.強化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首先,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是整個社會需要共同協(xié)作的一項系統(tǒng)工程,要構建社會、家庭、學校通力協(xié)作的一體化教育體系,提高日常生活中的責任意識,豐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載體與新平臺,加大對背棄社會責任行為的監(jiān)督和批評,家庭、社會之間協(xié)調一致、密切配合,形成引導大學生的教育合力。 3.深化實踐,體驗責任意識
大學生責任意識的形成是一個認知的過程,需要通過具體的實踐加以強化。學生通過實踐,從內心真正感知社會對責任的要求,能幫助他們將己經(jīng)獲得的理論內化為責任意識,并在行為中自覺地外化為責任行為;通過實踐有利于促進教育對象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有助于培養(yǎng)教育對象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品質,促進大學生認識國情、民情,豐富情感、磨煉意志、砥礪品格,深化責任意識,從而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4.建立評價體系,引導大學生的責任行為
。1)制度教育是強化責任教育的有效保證
制度規(guī)范對責任感的培養(yǎng)具有強大的激勵和促進作用。它明確規(guī)定了什么是允許的、什么是鼓勵的、什么是禁止的,為每個人的行為設立了合理的準則,并借助于獎懲機制不斷地對人的行為進行調整,這種外力的作用,就是對人的責任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過程。
。2)健全合理的評價體系
我們要在校園里健全合理的評價體系,確定符合實際、可操作性強的獎懲標準。一方面可以幫助大學生確立科學的是非觀、善惡觀;另一方面還具有較強的約束力,通過對學生責任行為的評價,迫使學生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達到自我約束的作用,促進大學生責任意識的提高。
。3)加強社會實踐,拓展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途徑。社會責任感必須通過社會實踐來強化,社會實踐是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社會責任感的熔爐。中央16號文件明確提出,社會實踐對于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保障體系,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因此,高校要把社會實踐納入教育教學總體規(guī)劃和教學大綱,要讓大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開展多種社會實踐活動,如社會調查、智力扶貧、利用科技知識或專利成果創(chuàng)辦實體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探求大學生個人理想與國家、民族命運的契合點,個人事業(yè)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結合點,個人前途與服務社會的切入點,引導他們正確了解社會,認識國情、民情,豐富情感、磨煉意志、砥礪品格,深化責任意識,從而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參考文獻
1.許輝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及其培養(yǎng).《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7年,01期。
2.陳勇 梁剛 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與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1)。
3.彭世良 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4.劉維華 加強大學生責任教育的思考.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0年S2期。
【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責任感的規(guī)律與途徑】相關文章:
高校體育社會化與實施途徑的研究02-23
增強高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方法探究01-16
關于大學生德育新途徑探究02-22
試析大學生責任教育及途徑12-05
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研究論文03-03
淺談初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構建12-06
大學生科技活動助力途徑分析12-31
淺談高校體育社會適應學習領域的實現(xiàn)途徑02-2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