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在小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目前,網絡已經普及,網絡的普及與應用不僅對小學的學科教育帶來了機遇,重要的是對其它學科,特別是德育教育,也帶來了機遇,主要表現(xiàn)在它的教育實效性與師生的融合關系上,體現(xiàn)了素質教育與德育教育的同步進行,為小學生的成才與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一、網絡的仿現(xiàn)實性給德育教育工作者帶來了契機
計算機網絡時代,經濟和社會都有了質的改變,人們的思維意識和社會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勢必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契機。這是因為,網絡的先進性和知識性迫使人們重新認識陳舊的知識、陳舊的思維方式及至陳舊的思想品質,尋找新的、帶有前沿性的知識,更新和提升個性思維品質,優(yōu)化道德意識,樹立良好的形象。第二,計算機的普及性,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人們接受新知識和新生事物的周期大大縮短,學習和交流的空間逐步擴大,學者和學習者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更有利于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第三,網絡的趣味性,信息水平的迅速提高,改變了以往那種師道尊嚴的“老面孔”,創(chuàng)造了更加靈活、和諧的學習平臺。第四,網絡的創(chuàng)新性,信息化的靈活性,迫使師生共同進行學習和提高,共同進行科學研究。創(chuàng)新教育和創(chuàng)新才能的發(fā)展空間,尤其是學生職業(yè)道德品質的形成,給每一位學習者創(chuàng)造了機遇。所以說,要應對教育信息化,中小學教師必須樹立新的形象,要求教師要帶頭學習和鉆研先進的教學手段、先進的教學理念,掌握最科學的教學方法,與學生共同參與到德育學習生活中去,以交互為紐帶,創(chuàng)設靈活的德育教學氣氛,促進師生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二、網絡空間的自主性為學生道德思想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機會
計算機網絡時代,由于知識更新周期加快,學生接受知識與以往的知識在結構層次、理論體系、思維方式方法等諸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教學的主體性也應相應地發(fā)生改變。以往哪種以教師教為“主體”、學生“被動學”的教育教學方法已不再適應教育的需要了,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教育教學方法不僅不能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重要的是阻礙了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也不利于學生個性品質的培養(yǎng)和道德水平的發(fā)揮。因此,信息化的德育教育課堂必須突出以學生為主體,遵循教育的主體性、創(chuàng)新性和和諧性的學習規(guī)則。教師要掌握網絡教育的最新技術,不僅學會使用、熟練使用,重要的是能對網絡內容進行科學處理,不斷增強自我欣賞水平和分辨能力,將好的作品、藝術水平高且具有高品位的內容交給學生,啟發(fā)學生自己進行欣賞、分辨和接受。要通過信息化的特點,通過課堂教學去教育學生,開發(fā)學生的大腦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才能。
要教育學生學會識別信息作品,樹立良好的思維意識,以先進人物的高尚品德嚴格要求自己,注意學習先進的思維方式、創(chuàng)新的方法、別具一格的解決問題的形式和與眾不同的靈感。要教育學生牢固樹立為黨、為人民、為祖國事業(yè)而奮斗學習的精神,以英雄人物為榜樣,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三、網絡進一步拓展了德育教育的內容
要適應網絡時代教育的需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就必須加快德育教材和德育教育形式的改革,積極研究和編寫適應網絡技術要求的新型高職德育教材,制作適合當代大學生心理需求的教育軟件。大量的實踐證明,網絡時代的教育已不再適應以教師個體為中心的教育體系,這是因為個體教學的知識結構過于狹窄,內容不夠豐富,知識的橫向聯(lián)系太少,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受到限制,學生難以通過個體的學習開闊自己的視野、增強知識、培養(yǎng)動手和創(chuàng)新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現(xiàn)代教育思想認為,德育教材應由原來的以學科本位為中心發(fā)展為樹狀結構與板塊結構,以新知識、新科技、新人物為龍頭,最大限度地將現(xiàn)有高職德育教材進行整合。這樣一方面通過知識結構的改變,擴大學生德育學習的知識面,與計算機網絡教育接軌;另一方面通過教材結構模式的改革,能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擴大知識面,刺激大腦產生靈感,激發(fā)內在的學習動力,以適應網絡時代對知識更新、發(fā)散、聯(lián)系、比較和發(fā)展的需要。
四、網絡開放性、交互式的特點,拓寬了學校德育教育的途徑
由于網絡時代教育的特點,個性化教育在教學中占有相當的比重,學生可以通過計算機網絡自我進行學習、交流、考試和討論,也可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各種技能的提高,大大擴大了學生自由學習的空間,個性化思維品質也日趨成熟。這時,教育工作者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強化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突出集體主義與個別教育的比重,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在課堂教育中,要注意方法的靈活性,可以是個別談話、個別交流,也可以整體輔導、群體交互、共同討論,總之,要不拘一格、靈活多變。要經常地組織學生參加集體勞動、競賽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鍛煉其內在的心理承受能力;要開展心理咨詢活動,解決學生由于計算機網絡和信息化帶來的各種錯誤想法和不正確的思想;要增強學生意志與能力的提高,如獨立解決一至兩個問題、排除一定的困難等,使學生體會到集體的溫暖和力量;要增加討論問題的時間和空間,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施展才華的機會,逐漸鍛煉勇氣與膽量等等。課堂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實踐性教學,由于它的教育方式過于集中,學生整體效應高,比較適合于信息化、高密度、多知識點的德育教學。尤其是專業(yè)基礎課的教學,教師要結合專業(yè)教育特點,穿插對學生的敬業(yè)教育。小學生的思維、品質、個性、興趣、愛好與追求與高年級有本質的不同,他們學習的欲望比較高但學習自覺性相對較差,所以說,必須研究好教育的方法、環(huán)境、策略和基本的要求,賦予小學班主任工作特別是德育工作以新的內涵。
【網絡在小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相關文章:
論德育教育中的激勵因子作用11-20
淺析小紙條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02-19
論網絡營銷在國際展覽中的作用03-28
網絡德育教育的若干思考03-29
淺談學校中的德育教育03-05
淺談小打擊樂器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12-11
大學生自我教育在克制網絡成癮中的作用11-26
體育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01-17
茶文化在德育教育中的滲透論文12-0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