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紀錄片《九零后》觀后感(通用9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這次觀看讓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紀錄片《九零后》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紀錄片《九零后》觀后感 篇1
初接觸這個名稱時,就存有疑惑,此90后,可是指的現在初成年的“90后”們,在看清一個個在中國歷史上地位舉足輕重的大師們:98歲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99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王希季;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獲得者許淵沖;101歲《呼嘯山莊》譯者、翻譯家楊苡;106歲《讓子彈飛》原著者、作家馬識途……16位“九零后”國寶級大師聯袂“出演”。
就頓感,“九零后”這個片名,有點取巧。取巧之外,也恰當。其一,影片中的人物接受采訪的時候,基本上都過了90歲,他們是妥妥的“九零后”。其二,影片主要講述他們在“中國曾經最好的大學”西南聯大求學的故事,那時候,他們風華正茂,一如當下的“九零后”。
這應該是有史以來最強的一屆“九零后”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三位“兩彈一星”元勛等等。影片還呈現了他們可愛可親的一面,“口無遮攔”的巫寧坤、“狂妄自大”的許淵沖、“孩子般pure”的鄧稼先等等。遺憾的是,影片創(chuàng)作期間有3位拍攝對象已經離開人世,本片的“搶救式”拍攝也為他們留下了珍貴的絕筆影像。
一所在戰(zhàn)火中臨時“聯合”的大學;一所以簡陋的磚瓦房為教室、以茅草房為宿舍的大學;一所師生時刻準備著“跑警報”的大學;一所僅僅維系了九年的大學;卻大師云集,更培養(yǎng)了史上最強的一屆“九零后”。
其中,“蒙太奇”式的兩位大師回答,也是可愛到我們這些年輕一輩了。原來,西南聯大的“文學課”,采取的教學法很特別,吳宓、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等大師每位講兩周,完全拋棄了常見的系統(tǒng)性的教學法。理科生楊振寧坦言:“這樣完全沒有系統(tǒng)性,不是很好。”下一秒,文科生許淵沖卻激動地表示:“這是全世界最好的'文學課。”
西南聯大對一年級新生實行“通識教育”,學子們齊聚一堂,不分科。許淵沖、楊振寧、王希季分別屬文科、理科、工科,卻因為“通識教育”成為同學,其后,他們都成為了各自領域的泰斗級人物。而這樣的“通識教育”,很可能是西南聯大大師輩出的重要基石。
活著的“九零后”是這部影片的主角,而鄧稼先、穆旦、汪曾祺、繆弘等他們都是西南聯大的“可愛的人”。穆旦、繆弘的人生際遇與其他人大不相同,穆旦命運坎坷,煉獄重生后,詩風、文風大為不同?姾氪蟾攀怯捌形ㄒ粵]有留下學號的聯大學生,用生命在述說自我的救贖。
曾經,我有對鄧稼先先生的提問,為何如今誕生不出當年的那一批名垂青史的偉人,現在的我可能有了答案。
紀錄片《九零后》觀后感 篇2
最近一段時間“躺平”這個詞在社會上非常流行,“躺平”青年也成為很多人談論的焦點。“躺平”指的是現實生活中一些無欲無求的年輕人,他們不談戀愛、不結婚、不想著買車也不想著買房,每天以極低的標準生活,工作一不開心就辭職。他們多是90后年輕人,90后一直都是被社會重點關注的人群,而近期一部冷門紀錄片電影《九零后》正在熱映,在觀看過后給我感觸頗多。
當然,此《九零后》非彼90后,紀錄片《九零后》是徐蓓導演的作品,記錄的是在抗戰(zhàn)時期西南聯大學子的故事,著名的人物有物理學家楊振寧、鄧稼先、穆旦、費孝通等人。那時國雖破,但群星閃耀。看這個片子時候,內心的火仿佛被點燃,正值青春熱血階段的青年們,為了讀書救國,在極為艱難的`條件下完成了學業(yè),有的學生從南京繞過越南,緬甸來到云南昆明念書,一天要走五六十公里的山路,那驚人的毅力讓我佩服。那時的校園戀愛也談得含蓄,寫信,一起去圖書館看書,樹林里散步。
他們是年齡在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是用一技之長終身報國的大師是西南聯大輝煌歷史的經歷者和見證者,他們是畢業(yè)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九零后”。但對于1990年之后出生的年輕人,我們是在各行各業(yè)努力奮斗的蓬勃后生,是牢記歷史使命的新時代青年。但他們更是年輕有為的“90”后。
《九零后》用真實記錄的方式呈現了一群年齡都是九十歲的長壽老人,講述他們充滿青春時光的歷史往事,這十六位曾經年少的主角,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九”是一個星光璀璨的“九零后天團”。《九零后》是一批國寶級的“九零后”與當今年輕的九零后、零零后,在新時代的一次影像交流“對話”。“九零后”們把母校西南聯大“剛毅堅卓”的歷練,把愛國、科學、民主的抱負,把自強不息的成長經歷,以這種特殊的對話方式,呈現給當今的年輕人。
他們是“90”后,我們也是“90”后,跨越了好幾個年代的人,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有人說他們那一代人讀書是為了報國,我們這一代人讀書是為了分數,為了找到一份工作,學生的壓力特別大。不管時代如何變化,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的人,心里一定裝著一個沉甸甸的夢想。
他們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聯大學子立志讀書、投筆從戎、許黨報國的光輝事跡,讓我們深深感染觸動內心。今天的一切美好生活都離不開先輩的努力和犧牲。作為一名基層黨員,只有更加深入全面學習黨的歷史,時刻發(fā)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不斷練強專業(yè)本領,在自己的崗位上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才對得住先烈的犧牲和奉獻。
紀錄片《九零后》觀后感 篇3
一群九零后大學生組織了一場《九零后》的點映,影片中,烽火連天,硝煙彌漫,中國的西南一隅,斯文在茲,彌歌不絕。影片外,現世安穩(wěn),陽光明媚,影院的一廳,青春彌漫,出口成章。
救國經世,尤以精神之學問為根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最終意義不是軍事的,地域的,政治的,而是文化的,而知識分子會在山河破碎之際,在政治、軍事之后,表現出長久的文化韌性,這種韌性,會讓一種文化變得極度的強大。而茅屋草舍的聯大,群賢畢至,共赴國難,使中國知識分子在精神層面沒有潰散,又把三校的特色:“思想自由”、“通才教育”、“把解決中國現實問題作為教育目標”所融合,異不害同,相得益彰,以此培養(yǎng)出一批獨立思考,熱愛國家的人才。這,也是聯大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贊譽的原因。
山河淪落處,群星閃耀時,而聯大的輝煌,注定是特殊時代所造就的,無可比擬,不可復制。
影片中的“九零后”,或飽含熱淚,或情緒高昂,或平和地講述著那個艱苦歲月的珍貴回憶,當然,老少年許淵沖先生依然不出所料的是氣氛擔當。影片外的九零后,在一陣陣掌聲中進行著影后交流,認真討論著要如何學以致用,要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路。最后在給一位當天生日的女孩唱的生日歌中愉快的結束。
過去與現在,影片內外的兩代九零后,互相交映,成就了一次特殊的觀影體驗。
在感嘆影片的同時,也驚訝于當代大學生的優(yōu)秀程度。所以,從來都沒有“垮掉的一代”之說,每一代人都在屬于自己的時代,用自己的方式認真熱烈地成長著。
紀錄片《九零后》觀后感 篇4
不同于《西南聯大》紀錄片的宏大敘事,紀錄電影《九零后》選擇將西南聯大這個宏大的歷史編織成為更加生動、豐富的個體生命。它擁有史上最星光璀璨的“演員表”,16位90歲以上的`“九零后”國寶級大師聯袂“出演”,向觀眾親口講述有關西南聯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的求學時光,直接、鮮活地還原了西南聯大這所傳奇大學的本貌。他們通過電影屏幕與當今的90后、00后,在新時代隔空“對話”,把西南聯大“剛毅堅卓”的礪煉,把愛國、科學、民主的抱負,把自強不息的成長經歷,以這種特殊的對話方式,呈現給年輕人,實現青春熱血與理想價值的時代傳承。時光流逝,精神永存!
《九零后》出品人于榮光、制片人蔣曉榮與云南師范大學西南聯大博物館館長李紅英也來到現場,為觀眾還原了電影幕后創(chuàng)作故事和西南聯大九零后學子們的初心、使命與擔當,以及影片最想傳達給我們當代青年人的西南聯大精神是什么。
近年來,云南省挖掘和發(fā)揚云南光榮革命傳統(tǒng)的寶貴精神財富,聚焦重大時間節(jié)點和先進典型人物,創(chuàng)作出了《楊善洲》《高德榮》《為國而歌》《一點就到家》《落地生根》《九零后》等一批體現中國精神、富有云南特點的電影;《新·五朵金花》《農民院士》《張桂梅》《最后的演講》《絕地重生》等一大批主旋律影片也在創(chuàng)作拍攝中。
紀錄片《九零后》觀后感 篇5
西南聯大這段歷史真的值得我們去了解,尤其是在當下這種流量至上娛樂至死的年代,當初這種學子滿懷赤誠想學以報國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其次我有認真思索過怎樣的紀錄片才是優(yōu)秀的紀錄片呢,我想應當是有內容、畫面美、配樂好。這部紀錄片的內容主要有西南聯大的九零后們的訪談和配音演員們配的那些過往歷史及已逝先生們的文章話語,再配上賞心悅目的祖國大好河山畫面、珍貴的歷史影像記錄、雖短卻精良的.美術動畫,配樂也都來的恰到好處。
最后說一下戳我的笑點與淚點吧。最好笑的肯定是理工科與文科對于聯大教學方式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那里。然后還有一個就是楊苡女士回憶她的丈夫趙瑞蕻的時候,那種幸福感是穿越時光還能被人感受到的浪漫。我的淚點可能是有些奇奇怪怪的,這部紀錄片給人的感動不是很激烈的感情,而是莫名就讓人紅了眼眶。我的第一個點是大家兵分三路往昆明匯合成立西南聯大,第二個是聯大學子從軍,第三個是朱光亞號召海外學子回國,第四個是兩彈一星的畫面那里。
紀錄片里有不少教科書上出現過的名字,也有好多我第一次接觸到的名字,但他們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去了解去記住的人,特別是在這個國士們陸續(xù)離開我們的月份!八麄內缛赵滦浅揭粯影殡S我們,卻又與日月星辰不同,是西沉了就不再升起,劃過天幕就不再回來”。
紀錄片《九零后》觀后感 篇6
下午帶班上的學生一起觀看了記錄電影《九零后》,并和導演進行了簡單的交流。初看電影的名字,讓人一頭霧水,不知道是講什么。再看海報上的細節(jié),才知道是講關于西南聯大的故事,被采訪的聯大畢業(yè),年歲都在90以上,所以稱其為“90后”。這是一個不太好駕馭的題材,尤其是作為一部在院線播放的電影。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這部電影作為紀錄片,其故事感并不差,代入感也很強,是一部非常好的記錄電影。下面談談對這部作品的感受,可以概括為三點:先賢的精神,時代的使命,以及永恒的美和知識。
先說先賢的精神,簡而言之,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家國情懷。電影敘述到,在聯大讀書時候,楊振寧、鄧稼先兩位先生時常一起背古詩,楊振寧的回憶鄧稼先的文章中,也曾提過他們一起背誦唐代詩人李華的《吊古戰(zhàn)場》文。電影引入這個段落,取意有二:一是家國淪喪、山河破碎、生靈涂炭,民不聊生;二是改變這一切是知識分子的責任。我一直認為,家國情懷是中國杰出知識分子的精神底色。這種精神底色古已有之,從先秦諸子,再到宋明諸儒,皆是如此。從《大學》里的.修、齊、治、平,到張載的“橫渠四句”,再到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其內在的情懷是一致的,聯大學子亦是如此。楊振寧6歲時,其父楊武之剛剛從美國學成歸來,任教于清華大學算學系,并開始著手孩子的教育問題。楊振寧曾回憶道:父親想找一個人來教我,他沒有找一個人來教我數學,也沒有找一個人來教我物理,他去找歷史學家雷海宗教授,他跟雷先生說,你可不可以找你的一個學生,來教振寧《孟子》。雷先生就介紹他的一位得意門生,叫做丁則良。我記得很清楚,每個禮拜五天,每天早上我到科學館我父親的辦公室里,然后丁先生也來,教我一兩個鐘頭的《孟子》,這樣持續(xù)了一個暑假,跟第二年的半個暑假。一個半暑假里,我可以把《孟子》從頭到尾背出來。《孟子》里頭有很多儒家的哲學,你可以了解整個中國的思想方式。現在回想起來,這對我這個人整個的思路,有非常大的影響。遠比我父親那個時候找一個人來教我微積分要有用得多!睒淙讼攘⒌,此之謂也。
再談“時代的使命”。時易世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電影里聯大校友馬識途說:“我最初讀的是中央大學化學系,那會兒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學化學,造炸彈炸日本鬼子!边@讓我想起錢偉長的故事,錢偉長和楊振寧一樣,出身書香門第,以修齊治平作為學問的起點,錢偉長的叔叔,是著名的歷史學家錢穆。1931年,錢偉長以中文、歷史滿分,物理5分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歷史系,還沒入學報到,九一八事變爆發(fā)。錢偉長感嘆學歷史造不了飛機大炮,決心轉投物理系,但叔父錢穆對此并不支持。于是錢偉長找到與叔叔過從甚密的顧頡剛從中斡旋,顧頡剛先生說:“我們國家站不起來受人欺負,就因為科學落后。青年人有志于科學,我們應該支持!彼哉f,“工業(yè)救國”、“科技救國”是他們那一代人的時代使命。同樣的,我們這一代人,亦有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有需要我們攀登的高峰,需要我們補齊的短板。
最后,是永恒的美和知識。知識和美,大致是一回事。知識的意義,不僅在于可以用來造房子、造橋,亦在于其可以帶來思想的愉悅,一種崇高的審美;無論文史哲,還是數理化,皆是如此。這種思維的愉悅,崇高的審美,可以穿越時代,具有永恒的意義。在觀影后的交流環(huán)節(jié),導演說,她對這些老先生最大的感觸就是他們對知識本身充滿熱情,而不僅是“知識”所帶來的某種具體的好處。有學生問導演,對聯大諸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位,他的那句話打動了你?她回答說,是鄧稼先先生的Pure(純粹)。我也很喜歡“pure”,我理解的”pure’,就是“赤子之心”,對家國也好,對知識也好。如果對其本身沒有熱情,是難以有杰出的建樹的。我們可以想一想,自己喜歡的是知識帶來的“分數”、“好工作”?還是對其本身充滿熱情,并且,并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思想的愉悅。
有時候,我們所生活的環(huán)境,讓我們有不可避免的功利,并且讓我們把孩子教的也變得功利起來。一位同事對我講,高一上學期,一次她在課堂上談了對世事現象的看法。學生下課后真誠的問:“老師,你講這些,高考考不考?”,讓老師哭笑不得。也有學生對我說過:“高考準備選物理,歷史學的不好也沒關系”,讓我感到遺憾。如果看這樣一部紀錄片,能夠讓其有所感悟,也是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教育是一個概率游戲,只能努力為杰出的人創(chuàng)造某種可能性。
紀錄片《九零后》觀后感 篇7
《九零后》是一部由徐蓓執(zhí)導,楊振寧等主演的一部紀錄片類型的電影。它講述了西南聯大的學生,在抗日戰(zhàn)爭與新中國的過程中的成長,努力。對于西南聯大西方媒體曾如此評論:世界上有三個教育中心-美國,英國,中國昆明。因為中國昆明,曾有一座西南聯大。西南聯大,中國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話與傳奇。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師生南遷昆明,合而為一,先后培養(yǎng)出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師,被譽為“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紀錄電影《九零后》,讓紙上的故事變活了,從時間和人物上,展現西南聯大這四個字背后燦爛的本貌,這所“中國最傳奇大學”最鮮活、原本的校園生活。
我記得日軍轟炸昆明時,一個學生回憶,在一個堡壘的后面全是尸骨,分離的肢體。楊振寧先生一開始就提到的查良錚,也就是筆名為穆旦的那位先生,在緬甸的叢林中消失了五個多月。在滿是蚊蟲的叢林,我無法想象查先生是如何度過野獸的嘶吼,毒蟲的侵蝕。我們之所以能夠生在和平年代,不過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罷了。5月19日,《九零后》在清華大學舉辦特別放映,清華大禮堂的席位幾近滿座,全校的師生、家長帶領的小朋友們、已退休的`教授、90多歲的聯大親屬等齊聚現場。一位聯大后人在觀影后百感交集,“聽了這些曾經同是西南聯大畢業(yè)、與父親同齡的前輩們講述的往事,讓我頓時想起父親曾經對母校的熱愛及多次深情回憶!
盡管讀書時身處特殊時代,但每一位受訪的先生們,都有屬于自己青澀少年的動人故事。在現場播放的《少年篇》的'片花里,許多受訪者回憶起當年戀愛、逃課的故事。百歲的許淵沖先生提起故去的老同學,依然充滿孩子氣的勝負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幾分”。馬識途先生,一位正在中央大學就讀的學生,領命前往西南聯大潛伏。改名后的他,談到考西南聯大,直接“凡爾賽”地說到:“西南聯大,我一考就考上了”。
在民族存亡之際,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保住了珍貴的文化命脈!毒帕愫蟆冯m然呈現的是老一輩知識分子的青春故事,但我相信,它與今天的“90后”、“00后”觀眾,依然能夠同頻共振。
紀錄片《九零后》觀后感 篇8
1937年,為躲避日寇的轟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內遷,于1938年4月在昆明共同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這所傳奇大學與抗戰(zhàn)相伴,在山河飄搖的時代僅存續(xù)8年,卻影響中國長達80余年。西南聯大8000多位學子中,先后走出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獲得者、5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師……被譽為中國高等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
2018年,系列紀錄片《西南聯大》挖掘出大量不為人知的史料,以生動詳實的方式將這段歷史搬上銀屏。而在今年,《西南聯大》電影版《九零后》將于5月29日在全國影院上映。5月12日,影片導演徐蓓亮相廣州方所書店,就“我們?yōu)槭裁匆x書”與觀眾展開交流。
16位校友口述歷史,展現“西南聯大”學生的風骨和擔當
徐蓓是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碩士、紀錄片導演。2018年她完成了紀錄片《西南聯大》,一共5集,分別為《八音合奏》《剛毅堅卓》《大學之大》《火的洗禮》《嘉蔭長留》,講述了西南聯大“八音合奏,終和且平”的歷史故事,展現和解讀這所大學所具有的永恒魅力和精神力量。網絡評分高達9.4。
拍完《西南聯大》,徐蓓與團隊都覺得這段歷史值得以大銀幕的形式再次呈現。有所不同的是,《九零后》的焦點不在于學校,而是通過16位校友口述的方式,展現“西南聯大人”的風骨、擔當、學識和人品。
影片的陣容堪稱“豪華”:98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99歲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王希季;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獲得者許淵沖;101歲的《呼嘯山莊》譯者、翻譯家楊苡;106歲的《讓子彈飛》原著者、作家馬識途……16位“九零后”國寶級大師聯袂“出演”,在已有的紀錄電影當中可以說絕無僅有。透過他們的回憶與口述,將這段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跡更加鮮活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只有人的故事和細節(jié),是具有經久不息的魅力。以更好的視聽環(huán)境去呈現西南聯大,最好的角度是人!毙燧碚f。
除了一手的采訪素材,影片在攝影、插畫、音樂上也盡量實現電影化。同時還保留了紀錄片《西南聯大》里廣受觀眾歡迎的元素。例如,在電視紀錄片里的插畫創(chuàng)作,在《九零后》中得以延續(xù)。不同的是,這次的插畫是彩色的',更具青春氣息。音樂方面,西南聯大的校歌、《松花江上》等歌曲都將在片中出現,音樂總監(jiān)也依然是著名作曲家范宗沛先生。
“走進波瀾壯闊我心向往的年代!薄斑@些平均年齡96歲的人杰大師,比明星更明星!蹦壳,影片正在全國進行點映。不少觀眾紛紛表示,《九零后》展現出的是一代人的青春。熱血、激情、愛情、理想、浪漫、情懷,這部片子里都有,這種血氣和理想,正是今天的年輕人所需要的。
紀錄片《九零后》觀后感 篇9
“西南聯大不是簡單的1+1<3,而是一個特殊歷史時期下的產物!毙燧碚f,歷史上中國大多是私塾學院,并沒有辦大學的經驗。后來向西方學習成立大學,從起點就是國際化的。而梅貽琦、蔣夢麟、張伯苓三位校長的“強強聯合“,更是令“西南聯大”既有西方的先進思想,又有系統(tǒng)扎實的基礎教育,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教育模式。此外,西南聯大選址昆明也是這所大學能夠獲得得天獨厚優(yōu)勢的原因之一。徐蓓說,當時西南聯大的辦學理念是,要與國際接軌,“昆明跟滇越鐵路接軌,連接到廣闊的歐洲、美洲,多多少少還是可以跟國際有相對通暢的聯系!
而西南聯大里的學生更是人中龍鳳。雖背景不同,卻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讀書人。當年,他們穿梭在聞一多、朱自清、沈從文等大家的國文課。學習法語、學習英文······如今,雖已不再年輕,對學問的追求卻從未停止。
徐蓓回憶,見到王希季時他已經年過九十,但每天都會回辦公室上半天班;許淵沖常常專注于翻譯工作直至凌晨四點;101歲的吳大昌先生每天仍在閱讀《華為工作法》;馬識途106歲才宣布封筆。一代優(yōu)秀的知識分子對國家的情懷,對知識上下求索的精神令人動容。
在民族存亡之際,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保住了珍貴的文化命脈。今天年輕人所面臨的困惑,或許也可以透過讀書找到答案。
致年輕人: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困惑
盡管讀書時身處特殊時代,但每一位受訪的先生們,都有屬于自己青澀少年的動人故事。在現場播放的《少年篇》的片花里,許多受訪者回憶起當年戀愛、逃課的故事。剛滿百歲的許淵沖先生提起故去的老同學,依然充滿孩子氣的勝負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幾分”;馬識途談起考西南聯大有多難?直接“凡爾賽”地說,“一考我就考上了!
“翻譯家楊苡在采訪后戴上耳機,我問她聽什么,她說‘這是我的小快樂!’我一聽,原來是美國電影《翠堤春曉》的主題曲《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回憶起采訪時遇到的'動人故事,徐蓓依然記憶猶新。
盡管已是白發(fā)蒼蒼的“九零后”,每當憶起青澀時期的故事,那種“老頑童”式的可愛與幽默,竟還是那么青春!這種充滿活力的狀態(tài),與少年時如出一轍。
《九零后》雖然呈現的是老一輩知識分子的青春故事,但徐蓓相信,它與今天的“90后”觀眾,依然能夠同頻共振。“為什么看到片花里先生們談戀愛、同學之間的互懟,對老師的‘不屑一顧’,現在的觀眾依然會心一笑,那是因為無論哪個時代,我們的情感都是共通的!
她希望以這部影片鼓勵年輕人,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機遇與困惑,關鍵看你如何把握。在她看來,迷茫和惶恐是青春的狀態(tài),無需回避,“看了電影你就知道他們的力量來自哪里。我的經驗是不停學習,不停修正自己!
【紀錄片《九零后》觀后感】相關文章:
九零后簡單辭職信(精選10篇)08-23
九零后辭職信范文(精選23篇)04-22
《九零后》的觀后感范文(通用11篇)07-14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03-17
故宮紀錄片觀后感06-30
紀錄片觀后感內容11-08
海洋紀錄片觀后感12-08
紀錄片實習報告10-19
紀錄片《守望家風》觀后感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