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五習俗
做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民間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后,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于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說歸傳說,其實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時人們也會買一大筐豆腐以吃其來充饑等)。
接玉皇
舊俗、新俗都認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并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 。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xiàn),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趕亂歲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間人間無神管轄,百無禁忌,民間多嫁娶,被稱為“趕亂歲”。亂歲是民眾為自己設計的調節(jié)社會生活的特定時段。歲末年終,人們有了閑暇與積蓄,對于平時難得有精力操辦大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閑暇娛樂好時機。因此,人們根據(jù)現(xiàn)實生活需要,發(fā)明了這一特殊的時間民俗。
照田蠶
照田蠶也叫“燒田蠶”、“燒田財”,是流行于江南一帶的民間祈年習俗。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將綁縛火炬的長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來占卜新年,火焰旺則預兆來年豐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舉行這一活動。
千燈節(jié)
千燈節(jié)是蒙古族、達斡爾族的宗教性節(jié)日。蒙語稱“明干卓拉”,意即千盞燈節(jié)。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廟里點燃,認為點得越多越吉利。這一節(jié)日習俗,在新疆維拉特蒙古族中最為盛行。當?shù)厝罕?/p>
在這天吃烤牛羊肉,舉行傳統(tǒng)的體育游藝等活動。
廣東春節(jié)
俗·稱
搶頭牙:廣州人時興初二、十六打牙祭,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頭牙”,吃開年飯,所以要做得早,叫做搶頭牙。
食無情雞:吃開年飯時,老板請伙計吃飯,如果老板親自夾一塊雞肉到伙計碗里,就表示解雇他了。
行大運:據(jù)說以前的廣東人大年初一早上就會到野外去郊游。有的繞著村邊,有的圍著田園,有的循著屋宅走圈圈,叫做“出行”,俗稱“行大運”。
俗·物
七樣菜:又名七寶羹,人日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這七樣菜一般都包括芹菜、蒜、蔥、芫荽、韭菜等。七樣菜要一鍋煮,煮好后全家人一起吃。
生菜包:生菜會是廣州的著名習俗,吃生菜包就是生菜會上必有的一道菜。主要原料是蜆肉、生萊、韭菜。蜆肉寓意蜆肥年豐;生菜,即生生猛猛,生財有路;韭菜,意謂“長長久久”。廣州坑口觀音廟就有生菜會。
人勝:勝本來是婦女的一種首飾,取意“優(yōu)美”、“優(yōu)勝”。在初七人日這天,婦女會戴勝來裝飾自己,而且,這種首飾的節(jié)俗造型以“人”形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