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山可移成語故事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南山可移的成語故事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用到過成語吧,成語的語言文字是非常深奧的,含義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為了幫助大家積累更多經(jīng)典成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南山可移的成語故事,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南山可移的成語故事 1
“南山可移”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表示鐵案已定,終無改變。
這個成語來源于《舊唐書李元鉉傳》,元鉉大暑判后曰:“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終無搖動。”
公元710年,唐高宗的女兒太平公主參與后來當皇帝的李隆基發(fā)動的宮廷政變,擁立李隆基的父親李旦當皇帝,這就是唐睿宗。太平公主以為自已立了大功,從此把持朝政,為所欲為,連宰相都要聽從她的話,京城里的百官更是對她敬若神明,竭力奉承。
太平公主家里有的是錢,但她并不滿足,還到處搜括錢財,侵奪土地。有一次,她縱容家奴霸占一座寺院的磨坊,寺院為此告到官府,要求主持公道。
主審這個案子的,是雍州負責地方民政等事的司戶參軍李元鉉。李元鉉為官清正,審案公正。他查明那個磨坊確系寺院所有,不怕得罪顯貴的太平公主,將磨坊判還寺院。
李元鉉的上司雍州長史竇懷貞得知這個事后,怕有權(quán)有勢的太平公主會怪罪下來,影響到自己的前程,因此馬上召見李元鉉,催促他快改判!げ涣,李元鉉不聽從竇懷貞的話,當場在判決書上寫了兩句話:終南山也許還能夠移動,這個判決絕對不可改動。寫罷,把筆丟下離去。
南山可移的成語故事 2
南山可移這個成語出自《舊唐書·李元纮傳》。
唐時,有個名叫李元纮的人,在雍州郡當“司戶參軍”,雍州郡當時設在首都長安一帶,“司戶參軍”是州署中掌管戶籍和審理民事糾紛的官員。據(jù)說李無纮為人正直,處理案件也很公正。
據(jù){舊唐書·李元纮傳》載,有一次,他審理一個案件,某寺院的一個和尚,控告有人強搶他的石磨。原來被告躭是當時赫赫有名的太平公主《這位公主,名為“太平”,其實是個禍害,仗著朝廷勢力,常常胡作非為,侵人田地,奪人財物,誰也不敢反抗。這回又看中了寺院的石磨,想據(jù)為己有;和尚不肯,就告到州里來了。李元纮把案情査問明白,當即判令太平公主將石磨歸還原主。
這個判決,和尚當然很滿意,可是李元纮的上司“雍州長史”竇懷貞知道以后,卻急得不得了,馬上趕去找李元纮,說道:“你不知道強占石磨的是太平公主嗎?咱們怎敢得罪于她,你還不快些把判決書改一改!”李元紘提起筆來,在原判后面,寫上了八個大字:“南山可移,判不可搖!”
南山,是長安城南的一座大山。李元紘的意思是說:這判決比南山還要堅定,絕對不能動搖。
成語寓意
古往今來,一個國家或者個人的事業(yè)由盛轉(zhuǎn)衰,往往最初就是源于信用的破產(chǎn)。李元纮作為唐朝任命的司法工作人員,他知道自己代表的,不僅僅是個人,還代表著朝廷,維護的也不僅僅是個人聲譽,更重要的,是國家的誠信、政府的尊嚴。所以,他才能夠頂住壓力,堅持維護正義的判決,說出“南山可移,判不可搖”這樣流傳千古的話。作為現(xiàn)代人,要想成就大業(yè),一定也要牢記使命與責任,有所堅持,有所擔當,尤其是事關誠信與聲譽,更不能輕易妥協(xié)與放棄。
成語出處
北宋·宋祁、歐陽修、范鎮(zhèn)等《新唐書·李元纮傳》:“元纮早修謹,仕為雍州司戶參軍。時太平公主勢震天下,百司順望風指,嘗與民競碾硙,元纮還之民。長史竇懷貞大驚,趣改之,元纮大暑判后曰:‘南山可移,判不可搖也!
后世據(jù)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南山可移”。
【南山可移的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南山可移成語故事01-20
經(jīng)典成語故事03-02
成語故事05-15
經(jīng)典成語故事05-07
(經(jīng)典)成語故事06-22
經(jīng)典的成語故事06-04
兔的成語故事06-06
牝牡驪黃的成語故事08-27
得魚忘筌的成語故事08-31
驚弦之鳥成語故事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