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術欣賞課程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美術實踐活動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而開展的各項動手活動,這不僅是落實美術技能教學的主要方式,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客觀需要。
【摘要】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是初中美術課程教育的主要目標,然而,受教學目標知識化、技能化的影響,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文章基于此,首先概述了欣賞課程與審美能力之間的關系,然后就如何在欣賞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提出了幾點建議,包括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結合課程需要、緊扣學生實際、巧用實踐活動等,希望對美術教學有所裨益。
【關鍵詞】初中美術;欣賞課;審美能力
美術課程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對學生的知識學習、素養(yǎng)提升乃至全面發(fā)展都有著相當積極的意義。不僅如此,美術課程還是中學階段美育教育的主要課程,肩負著學生審美意識、審美能力培養(yǎng)與發(fā)展的重任。
就目前的初中美術教學實踐而言,雖然取得了一定了進步,同時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最為典型的便是課程教學目標的知識化、技能化。教師將美術知識傳授、美術技法訓練作為課堂教學主體,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審美能力、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這不僅和美術課程的本質屬性相違背,也與美術課程教學對象的培養(yǎng)目標不相契合。文章基于此,就初中美術欣賞課程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做了相應的探究。
一、美術欣賞課程與審美能力關系分析
美術課程是當前基礎教育的重要課程之一,并且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普及以及課程教學實踐的逐步深入,其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冻踔忻佬g課程標準》中對學生的學習內容做了界定,主要可以分為:造型•表現(xiàn)、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個部分,不同部分承擔不同的教學任務,欣賞•述評的教學任務即通過美術家、美術作品的介紹與分析來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能力作為學生全面發(fā)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huán),對學生生活情趣的養(yǎng)成、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都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
就初中美術課程教學而言,審美能力主要可以劃分為以下三個層次:第一、藝術感知能力,從具體的歷史情境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出發(fā),感受作品中的內容與精神;第二、藝術分析能力,從藝術中的表現(xiàn)手段出發(fā),分析作品的創(chuàng)作技法以及具體效果;第三、藝術批判能力,從更高的層次出發(fā),對藝術品進行深入的評判。欣賞課程與審美能力是美術教學中的一體兩面,欣賞課程以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為教學目標,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是完善欣賞課程教學效果,提升初中美術教學的必然途徑。
二、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具體途徑研究
1.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審美興趣。“學以趣為先”,興趣是學生美術課程學習的先決條件,也是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客觀需要,因此,在美術教學中要以興趣激發(fā)為首要因素,而教學情境的營造則是重要途徑之一。
首先,學校層面要做好校園教學情境的營造,美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學校要從美化校園的角度出發(fā),在校園各處布置一些精美的工藝品或名人畫作,比如在班級走廊中掛上中國古典的山水畫,這樣既能給學生美的熏陶,又能調動學生的審美興趣;其次,班級層面要做好教室情境的營造,課堂教學目前仍是美術課程教學的主要方式,教師需要根據學生成長以及美術教學的需要在教室周圍張貼一些教材中的插圖,比如《尋古探幽》中的壁畫、《中國古代書畫》中的名人字畫等;最后,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要從教學內容的實際需求出發(fā),借助多媒體技術,如圖像、視頻等,將教學內容更為直觀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激發(fā)其審美興趣。
就以《歷史的畫卷》教學為例,我在欣賞課教學中,根據畫卷內容選擇了相應的紀錄片,如關于浪漫主義美術的記錄片等,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結合課程需要,豐富審美對象。美無處不在,因而,人類的審美活動也無時無刻地不在發(fā)生著。教師在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中,不能僅僅從教材出發(fā),而應該從更廣闊的社會、自然、人生的角度來培養(yǎng)學生對的認知力與創(chuàng)造力。換言之,教師要根據美術教學的課程需要,豐富學生的審美對象,做到自然美、社會美與藝術美的有機結合。
首先,就自然美而言,自然風光如山河湖泊以及學生習以為常的自然現(xiàn)象,如日出日落、花開花謝中都蘊含著美的意境,《從心底接觸自然》一課也要求學生從自然中發(fā)掘美感,我在教學之初,會帶領學生到校園內乃至校園外四處走走,讓學生拍攝和記錄自然風光,為進一步創(chuàng)作奠定基礎;其次,就社會美而言,它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之中,展現(xiàn)的是人性的光輝與道德的力量,是善與美的統(tǒng)一,《我們的節(jié)日》、《感動生活》等課都是社會美的典型反映;最后,就藝術美而言,這是美術教育的主要對象,也是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核心內容,它體現(xiàn)在藝術作品的表現(xiàn)方式之中,是學生認知美、分析美的客觀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藝術品位載體,引導學生去感悟藝術品中的美學價值。
3.緊扣學生實際,把握審美心理。初中生正處于成長的關鍵階段,一方面,他們脫離了小學階段的幼稚,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想更高年級的學生那樣成熟,認知心理與思維方式中還有不少稚嫩之處。這就需要教師在美術欣賞的教學中,緊扣學生的認知心理,尤其是審美心理,采取好適宜的教學途徑。
首先,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在學習中更偏向于日常生活中接觸過的內容,這有助于消除學生與所學內容之間的膈膜感,教師可以利用此點心理,在課堂教學中多引入生活資源,比如在《邊吃邊看的藝術》中,本課主要講述了餐具材質的演變以及餐具上的紋飾,我在教學之初,走訪了附近的超市,用用手機拍攝了超市中所售餐具的外形,并在課堂中展示給學生,很好地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欲望;其次,中學生正處于愛表現(xiàn)的階段,美術欣賞課如果一味地以名家藝術品作為欣賞對象而缺乏創(chuàng)新,必然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因而,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多開展一些藝術模仿活動,必然要求學生臨摹教材中的畫作,或者根據教材要求自行動手設計、制作相關的美術工藝品,然后教師在教學中,以學生的作品作為欣賞對象,分析其中的美感與不足,既能起到審美能力訓練的作用,也契合學生的認知心理。
4.巧用實踐活動,訓練審美技能。審美能力是一項綜合能力,包含對美的認知、理解、分析、評判等多個層面的內容,這就需要學生具備高超的審美技能,換言之,審美技能是學生審美能力的核心內容。因而,在美術欣賞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做好學生審美技能的訓練工作,實踐活動則是最佳選擇。美術實踐活動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而開展的各項動手活動,這不僅是落實美術技能教學的主要方式,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客觀需要。
就以《身邊的物品》教學為例,本課可以歸納到造型•表現(xiàn)學習領域之中,主要通過大量圖片向學生展示了靜物畫的技法,對學生描繪工具的選擇、描繪角度的確定等都有積極意義。我在教學中,就采取了活動教學法,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chuàng)造一幅以線為主的素描作品,而描繪對象則集中于課堂之中,可以是教室內的書桌、板凳、課本,也可以是教師從外面代入課堂的各種水果。為了讓學生更有激情地參與到繪畫活動中,我在活動開始前對學生進行分組,水果組和文具組,兩組學生進行素描比賽,繪畫完成后交給教師評分,并互換繪畫作品作為禮物,不僅起到了課程教學的作用,還調節(jié)了課堂氛圍。
三、結語
美術作為中學階段美育的主要課程之一,自然以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為主要教學目標。然而受主客觀各種因素的限制,此一教學目標并未得到有效落實,最為典型的便是教學目標的知識化,技能化,嚴重影響了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不可避免地制約了美術教學所能取得的教學效果。對此,教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需要有意識地矯正當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弊端,從審美興趣、審美對象、審美心理乃至審美技能等角度出發(fā),采取好相應的策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紅梅.談中學生美術欣賞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J].體音美教學,2009(05):223.
[2]郭紅濤.淺談美術欣賞課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百花園地,2011(02):163-164.
[3]李世紅.初中美術欣賞課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J].跨世紀,2008,16(10):216.
【初中美術欣賞課程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相關文章:
關于美術欣賞對培養(yǎng)小學生審美修養(yǎng)與美術創(chuàng)作能力的作用11-17
高中美術欣賞課中審美教育的實施策略11-22
關于培養(yǎng)初中學生英語口語能力有效策略探究11-16
新課程背景下的班主任能力要求及培養(yǎng)策略03-17
初中物理實驗中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12-11
數(shù)控車工能力結構及培養(yǎng)策略初探11-26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