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學生個性的自我實現(xiàn)
論文關鍵詞:教育管理;交往教學;學生個性;自我實現(xiàn)
論文摘要:現(xiàn)代教育提倡以人為本,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地位。交往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尋求師生間教與學的平衡,以達到雙方都能有所收獲。本文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管理實踐,圍繞交往教學的基本思想、交往原則和教學設計三方面,就交往教學在實際工作中的運用作一探討。
交往教學模式作為一種富有生機的教學理論與策略,于20世紀70年代初在前聯(lián)邦德國產(chǎn)生。1971年,聯(lián)邦德國的K·沙勒與K·H·舍費爾首先提出了側重探討師生關系的教學論思想。
一、交往教學的基本思想
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往往能發(fā)現(xiàn):一旦某些學生與某門學科的任課教師關系搞僵了,這些學生就會對這門學科失去興趣,甚至產(chǎn)生反感,學習成績也因此下降。而倘若某些學生與任課教師關系融洽,并建立了友誼,即使這門學科難學,也會因為熱愛這位教師而遷愛到這門學科的學習上。顯然,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情感作用。良好的師生關系是一把鑰匙,能更好地開啟學生個性自我實現(xiàn)的大門。
1.交往教學論把教學過程視為一種交往過程。
這更貼近教育的人本主義思想。人生活在群體中,必然要進行交往,任何交往都是在一定的關系中進行。處在交往關系中的人總是以一定的角色出現(xiàn),都不希望因交往而造成時間、精力或財富的浪費,而是期待通過交往有所收獲。當然,任何交往都離不開一定的內(nèi)容,也離不開一定的關系,而這些關系和內(nèi)容都有可能受到干擾,但同時又是可以通過一定的工具和手段加以控制的。上述這些基本內(nèi)容都可以作為教師改進師生交往關系的手段。比如: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全體學生和教師都處在積極交往過程中,即使那些沉默不語的學生也不例外。某些學生對教師的提問表示沉默,這并不是脫離交往,沉默也應看成是交往中的一種信息的傳遞。它或者表明一種要求,要求教師把問題說清楚,他們聽不懂而沉默;或者表示一種反對意見,認為討論這樣的問題毫無意義等。教師應當提醒自己去了解學生沉默的原因,并設法打破他們的沉默,否則將會剝奪他們在交往過程中獲得各種能力的機會,或者使他們一直處在消極狀態(tài),對學習造成損害。再如,傳統(tǒng)教學中的“滿堂灌”,其效果并不理想,起碼缺乏長久效應。教師不僅應當把自己所教授的一切,而且應當把自己對學生的批評與表揚,以及學生由此做出的反應都視為交往的內(nèi)容,不能對任何交往的內(nèi)容掉以輕心。在交往的角色關系中,師生應合作地進行交往,教師應放棄絕對權威地位,做到真正的民主,真正的教學相長。
2.交往教學論將“解放”作為教學目標和手段。
交往教學十分強調(diào)教學的教育性,把“解放”作為學生學習的最高目標。所謂“解放”,指的是要求學校教育盡可能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強調(diào)學生個性的自我實現(xiàn),使學生通過教育達到成熟,最終能夠擺脫教育,從受教育的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具有獨立的人格,以及獨立的能力。為了達到“解放”的教育目標,教師本身也應是不斷地擺脫社會的、技術的、自然的與他人的各種壓制的過程,這一過程應當是面向學生的、合作的,強調(diào)學生的參與和自決,讓學生不斷提高自己、發(fā)展自己,使之具備各種才干與自我負責的態(tài)度等素質(zhì),與教師在交往中趨于平等關系。而這些素質(zhì)的獲得,就是交往教學論中稱之為“解放”的教學目標。它也為我們的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交往教學的合理交往原則
1.交往教學首先應遵循合理交往的原則。
在合理的交往中,師生關系應是融洽、坦誠、開放、相互包容和相互支持的。在這種關系中,“情感和情緒能自發(fā)地表現(xiàn)出來,他們并沒有得到詳盡的審查或者受到各種各樣的脅迫;在這種關系中,沮喪和歡欣能被一一分享;在這種關系中,能冒險地采取新的行為方式,并且不斷地加以提高;總而言之,在這種關系中,他們能接近于被充分理解和充分接受的狀態(tài)。”在合理交往中,師生雙方都主動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學活動,在活動中生動地展現(xiàn)自己,從而真切地感受自我價值的存在,感受到生命的涌動和成長。
2.實現(xiàn)合理的交往關系就要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和學生觀。
教師要正確看待自己,雖然是施教者,但并不是教學過程的絕對權威,過于高高在上會導致學生缺乏自我肯定的意識和自信心,從而造成學生主體性的喪失。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能對教育影響力加以選擇,而不是無條件接受;他們有著不同的學習經(jīng)驗、學習目標以及制約學習的個性心理特征;他們完成學習任務的方式、方法、思路以及對問題的認識等,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教科書或教師預定的“軌道”,而可以有自己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動參與者、積極表現(xiàn)者,而不應該是“被使役者”與“被遺忘者”。教師只有對此有深刻認識,教學中的合理交往才有實現(xiàn)的可能。
三、交往教學的教學設計
交往教學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能實現(xiàn)交往教學的基本目標,真正做到合理交往,筆者認為學生的“起點行為”應該成為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在內(nèi)容選擇上往往只注重材料的選擇,而忽略了學生邏輯結構的基礎,即忽略了學生已有的知識構架。要解決這一問題,真正激活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必須先聯(lián)系學生的“起點行為”,循序漸進,去設計教學。所謂“起點行為”,是指個體在學習某知識技能之前已有的相關經(jīng)驗基礎。在實施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先按照學生已有的起點行為設立教學目標,而這種教學目標以學生在某種行為上改變到何種程度為目標,即行為目標;而教學目標達到后學生能具體表現(xiàn)出的行為,即終點行為,則是教學最終追求的目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解放”。
從學生的起點行為到終點行為的研究,就是一種學習過程邏輯結構的研究。課程內(nèi)容的選擇應著眼于行為目標所處的各年齡階段的特殊心理,充分考慮學生素質(zhì)、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和教育結構。比如,去年,筆者擔任初二七個班的政治教學工作。各個班的學生在起點、學習習慣和能力方面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學設計上就必須考慮到學生的“起點行為”。就實驗班而言,學習的起點較高,已有的知識結構要比地段班的學生來得充實和牢固,學習能力較強,并且有著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筆者選擇了引導啟發(fā)式的教學設計,把教學過程設為準備、傳授幫助和答案3步。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這一框課題來講,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消費者依法享有哪些合法權益以及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侵權行為該如何處理。采取的步驟是:①提出生活中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買到假冒偽劣產(chǎn)品問題,讓學生討論解決之道;②在這個過程中傳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有關知識,并用圖表、事例加以引導,允許學生提出問題,相互討論。如他們提到了維權可能面對的各種難處,也有學生提出遇到這類問題索性自認倒霉;③問題的提出引導師生走向答案。此時引導學生熟悉教材的知識要點,并回答一些實際問題。筆者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根據(jù)他們的接受能力更多更好地展現(xiàn)材料,拓寬學生知識面,滿足實驗班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法律知識的需求和樂于積極表現(xiàn)自我的愿望(尤其初中學生)。學生反饋良好,有的實驗班還要求課后對全班同學在消費過程中是否受到過侵權進行調(diào)查,這也應該算是教學交往的再延續(xù)吧。
一些時候,學生面臨分數(shù)壓力、升學壓力、學校壓力、家長壓力,產(chǎn)生厭學、恐學、逃學行為。而在教師又往往習慣于專制的教學風格的情況下,交往教學給學校教育帶來了新的活力。它提倡教師用民主的態(tài)度來對待師生交往關系,提倡師生平等交往,在教學中加強合作,注重弘揚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學生的各種能力。交往教學論不僅具有豐富的理論價值,而且對實際也有指導意義,有助于解決上述提到的教育困境,更好地發(fā)展教育。
【參考文獻】
。1] 張華,石偉平,馬慶發(fā).課程流派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120.
[2] 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37.
畢業(yè)論文范文查看下載 查看的論文開題報告 查閱參考論文提綱
查閱更多的畢業(yè)論文致謝 相關畢業(yè)論文格式 查閱更多論文答辯
【淺析學生個性的自我實現(xiàn)】相關文章:
淺析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01-15
淺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12-06
淺析大學生的職業(yè)心理03-28
淺析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05-31
淺析學生幸福:教育重要的倫理使命11-17
中職學生厭學心理及生理因素淺析11-21
大學生藝術社團建設淺析11-17
試論高職院校學生心理障礙淺析12-09
淺析學校素質(zhì)教育與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12-01
- 相關推薦